驚蟄到,春耕鬧,春天的腳步更近了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
“二月節,萬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。是蟄蟲驚而出走矣。”
?
驚
蟄
?
驚蟄 | 古稱“啟蟄”,
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。動物入冬藏伏土中,
不飲不食,稱為“蟄”,
“驚蟄”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。
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被喚醒,
家中的爬蟲走蟻會應聲而起,
四處覓食。所以古時驚蟄當天,
人們會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
以香味驅趕蛇、蟲、蚊、鼠和黴味。
春耕伊始 | 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。
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,
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。
唐詩有雲:“微雨眾卉新,一雷驚蟄始。
田家幾日閑,耕種從此起。
”農諺也說:“過了驚蟄節,春耕不能歇。”
?
驚
蟄
習
俗
?
【 熏艾 】
據說驚蟄之後,爬蟲走蟻會應聲而起,四處覓食。
所以古時驚蟄當天,人們會手持清香與艾草,
熏家中四角,以驅蟲蚊。
(圖片安徽郎溪艾草種植基地)
【 吃梨 】
驚蟄乍暖還寒,氣候比較乾燥,
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、外感咳嗽。
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,
梨可以生食、蒸、榨汁、烤或者煮水。
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,
吃梨助益脾氣,令五臟和平,
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。
【 踏青 】
美好春光,不可辜負,約上親友,
賞春,看花,踏青去。
早在黃帝內經也有說《黃帝內經》曰:
“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
。夜臥早行,廣步於庭,披髮緩行,以便生志。”
?
驚
蟄
吃
什
麼
?
【 艾草大福 】
為了保證艾草大福的口感,
元祖選用冷凍艾草與糯米經烤制工藝,
因此在外皮看得見的艾草纖維,
外面會沾上一層馬鈴薯澱粉避免粘手。
冷凍艾草,為的正是鎖住艾草的新鮮,
讓艾香更入味,裡頭包著飽滿的內餡,
餡料的量常跟餅皮的量一樣甚至更多,
使得大福的外型圓渾有致。
據說大福就因為這樣的外型而被稱為
“大腹餅”,後人取其吉祥的諧音改稱“大福”。
【 菠菜 】
不知道菠菜的得名是不是因為早年從波斯傳入的原因。
作為一年四季都有的常見蔬菜,
在春季的味道最佳。
宋朝蘇東坡詠《菠菜》說:
“北方苦寒今未已,雪底菠棱如鐵甲,豈知吾蜀富冬蔬,霜葉露芽寒更茁。”
【 春筍 】
筍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,
食用部分為初生、嫩肥、短壯的芽或鞭。
筍一年四季皆有,春筍、冬筍味道最佳。
烹調時無論是涼拌、煎炒還是熬湯,
均鮮嫩清香,是人們喜愛的佳餚之一。
編後記
小雨總是會下雨,而驚蟄多半會打雷。
當大部分事物,都在瞬息萬變的時候,
元祖始終堅持“忠於原味、崇尚自然”
為您帶來健康,好吃,有故事的節令美食